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发挥发展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发展规划,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各类规划,发展规划是建立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预期的重要基础。第三条 编制和实施发展规划,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符合实际、统筹兼顾、科学民主、协调统一的原则。第四条 发展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和指标体系应当具体、明确,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经费应当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微信号: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发展规划编制的协调和相关管理工作,并依照职责组织起草、编制有关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其他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有关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第二章 发展规划体系与编制主体第六条 发展规划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除主体功能区规划外,前款规定的各类规划分为自治区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规划。第七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部署,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区域规划、各类专项规划,以及编制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五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下列内容:

(一)本规划期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其指标体系;

(三)主要任务、发展重点、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

(四)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五)其他需要安排的重要事项。

前款第二项规定的指标体系包括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是指主要通过市场调控达到的目标,约束性指标是指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必须达到的目标。其他发展规划的指标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主要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名称一致,指标值应当衔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本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第八条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以不同区域的功能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是各类发展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方面的基本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十年,可以展望到十五年以上。主体功能区规划由自治区发展改革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主体功能区规划应当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自治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

主体功能区规划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人口分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的分析评价;

(二)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

(三)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和管制原则;

(四)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生态环境、绩效评价等相关配套政策;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及其他内容。第九条 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是区域内各行政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依据。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五年,可以展望到十年以上。

下列区域可以编制区域规划:

(一)自治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自治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或者保护区域;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城镇密集地区;

(三)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圈、经济带;

(四)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

涉及两个以上设区的市的区域规划,由自治区发展改革部门组织自治区有关部门、区域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编制;涉及两个以上县的区域规划,由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设区的市有关部门、区域内县级人民政府编制;涉及两个以上乡镇的区域规划,由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区域内有关乡镇人民政府编制。

珠海经济特区城乡规划条例实施办法(2021修正)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珠海经济特区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根据《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结合珠海经济特区实际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发展和改革、交通运输、水务、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文体、市政、教育、卫生、人民防空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本办法的实施工作。第三条 横琴新区管理机构依法行使市一级规划管理权限。

各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区政府)、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镇政府)按照管理权限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各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履行区政府的职责。第四条 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是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进行城乡规划决策的议事机构,其审议意见是审批规划和项目的重要依据。

确需对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成果进行修改的,相关部门、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组织编制单位提出申请,由组织编制单位充分论证并组织审查后,报告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或者提交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需再次提交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的事项,依法需公示的,应当在审议前进行公示。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和调整第一节 城乡规划的制定第五条 市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统筹全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协调和平衡全市范围内各层次、各类别涉及空间利用的城乡规划。

市自然资源部门和市其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他相关职能部门,区政府,镇政府和有关建设单位依据职责组织或者参与相关城乡规划编制。第六条 规划编制经费按事权与责任相适应原则,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市自然资源、财政部门和规划项目组织编制单位应当按照市级城乡规划编制专项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开展规划项目的申请、审核、入库、资金分配计划、监督检查以及绩效评价等工作。第七条 市政府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市政府对审议意见进行研究处理后,将审议意见和审议意见处理情况随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报送省人民政府审查。第八条 分区规划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以及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并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出指导性要求,其规划期限应当与总体规划相一致。

中心城区分区规划,由市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区、经济功能区范围内的分区规划,由区政府会同市自然资源部门组织编制。分区规划经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市政府批准。第九条 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由市自然资源部门组织编制,并经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按相关规定程序报批,其成果应当纳入相应的城乡规划。

城市设计应当加强对山脊线、天际线和滨水岸线的规划控制,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山海相拥、陆岛相望、城田相依的风貌格局。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应当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第十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应当根据需要同步开展交通、市政、景观、环保、水资源等专项评估,经市自然资源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审查后,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

横琴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修改,在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后,由横琴新区管理机构审批,并报市自然资源部门备案。第十一条 全市性涉及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的立项、编制、审议、审批、实施和监督工作,按照专项规划管理相关规定执行。第十二条 镇总体规划由镇政府组织编制,经所在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经区政府、市自然资源部门审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市政府批准。第十三条 村庄规划由镇政府组织编制,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区政府批准,并报市自然资源部门备案。

村庄规划应当定期进行修编。组织编制机关应当论证修改的必要性,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方案公示后,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区政府批准,并报市自然资源部门备案。

位于城镇地区的村庄应当纳入所在地的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统一规划管理,可不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市和县、区城市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活动。

本条例所称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第三条 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生态优先、自然循环、因地制宜、规划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第四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支持政策,细化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开展绩效评价。

江南产业集中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相关风景区管委会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做好本辖区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第五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以及市和县、区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利、审计、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工作。第六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海绵城市科学技术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发挥科学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支撑作用。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广泛开展海绵城市知识科普宣传,引导、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第七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第二章 规划和设计管理第八条 市、县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组织编制市、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九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系等相关专项规划时,应当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约束性控制指标落实到排水分区当中。第十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供应城市建设用地时,应当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指标要求,并纳入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设计招标文件应当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符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第十二条 勘察、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勘察、设计,并对勘察、设计质量负责。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依法对海绵城市设计内容进行审查,未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的,不得出具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书。第十三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第三章 建设和质量管理第十四条 海绵城市建设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符合规划要求,雨水积存蓄滞和收集利用能力提高;

(二)雨污实现分流,径流污染、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有效控制,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三)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设施逐步完善,城市易涝点基本消除;

(四)自然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受破坏的水生态系统修复,热岛效应缓解;

(五)其他要求。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和设计要求以及施工技术规范,科学合理统筹施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对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进行检验,确保工程质量。

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海绵城市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工程监理合同等实施监理,承担监理责任。第十六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范围,加强监督管理。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后,应当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写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施情况,依法报备。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指标是什么?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平透明、实事求是的原则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6个方面。

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及监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分城市自查、省级评价、部级抽查三个阶段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

各地应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依据试行办法对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主要条件: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海绵城市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年基本建立

据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介绍,自然资源部将建立统一的编制审批体系,构建统一的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

编制实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编制实施“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五级”指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五个层级;“三类”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种类型。其中,总体规划是对全国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安排、落实和细化;详细规划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作出实施性安排;专项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流域)、特定领域,涉及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

意见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到2025年,健全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到2035年,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督察内容

“自然资源部正在组织编制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的国土空间规划,目前各省已经在开展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在一些特定的区域或流域也已经开展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市县层面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在逐步展开。”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张兵介绍。

法律法规方面,张兵表示,过渡期内,将继续落实《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有效法律,同时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制度方面,新的规划将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重要海域和海岛、重要水源地、文物等实行特殊保护制度。

此外,将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和全国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督察内容。

解读1

明确提出“陆海统筹”是全新重构

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意见要求强化底线约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与以往不同的是,意见还明确提出“陆海统筹”。

北京大学教授林坚表示,此次国土空间规划,与以往规划相比的明显区别就是提出“陆海统筹”,“以往的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林草规划等,都偏重于陆地,此次的国土空间指的是国家主权和主权管辖范围下的空间,包括海洋和海岸带在内,是一次全新的重构。”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介绍,在“五级三类”体系中,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要按照五级规划一层一层编,有的地方区域比较小,可以将市县级规划与乡镇规划合并编制,有的乡镇也可以几个乡镇为单元进行编制。

解读2

北京城市总规可视为先行“试点”

如何做好基础设施规划满足基本公共服务,住房、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教育等各方面用地保障,让社区拥有更多公共空间,国土空间规划都将予以考虑。

原中规院院长、高级规划师李晓江认为,国土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十八大以后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便可以看作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先行‘试点’。”

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为例,规划提出调整用地结构,压缩中心城区产业用地,适度增加居住及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增加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用地;划定生态控制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率先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建立一张图审批管理平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五大类42个评价指标,都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李晓江说。

解读3

防止“换一届党委政府改一次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还将大幅精简审批。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介绍,原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存在审批比较慢的问题,甚至出现过审批之日就是规划到期之时的情况。这次文件明确要求,解决规划审批周期过长的问题,大幅压缩审批时间,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审批办法。

据介绍,报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城市数量,初步控制在50个以下,在审批数量上要减少一半;审查时间尽量控制在90天之内。取消规划纲要的审查环节,减少重复性审查。

“规划一经批复,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坚决防止出现‘换一届党委政府改一次规划’的现象。”赵龙表示。

声音

国土空间规划不仅仅是总体规划,还涉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具体地块用途、开发建设强度等详细规划,因此规划具有更多作为公共管理的内容,并不只涉及行政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也涉及普通民众的利益,需要更多的公众知晓。——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

为什么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必要性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

1、是有利于调整产业布局。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及措施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引导优化开发区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

2、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财政和投资政策。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

3、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土地和人口管理政策。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

4、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新机制。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样,从体制的层面上引导人们在发展道路、发展目标上进行新的调整。

二、具体要求:

1、将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比如,要求按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逐步适度减少农村生活空间;在交通设施空间上,重点扩大城市群内的轨道交通空间,对扩大公路建设空间严格把关;从严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扩大面积等;

2、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有度有序开发。比如,把保护水面、湿地、林地和草地放到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脆弱和自然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交通、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割等。

3、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比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化地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城乡规划编制绩效评价指标他城市化地区依托现有城市集中布局、据点式开发,严格控制乡镇建设用地扩张;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率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各类开发区在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前,不得扩大面积。

4、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比如,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人口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同时,要增加相应规模的人口,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在中西部承载能力强的区域培育形成若干个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城市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利用地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