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碳汇交易什么时候恢复交易
近日,有关碳交易市场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根据国家安排碳交易市场将于近期上市。那么,2021碳交易市场什么时候开始林业碳汇审定和核证资质?具体怎么交易?下面创载网林业碳汇审定和核证资质的小编带来碳交易市场最新开放时间如下: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一、2021碳交易市场什么时候开始?
全国碳交易市场于7月16日(星期五),也就是今天正式开始交易。
1.碳交易是什么意思?
碳交易市场,就是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达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
2.碳交易试点城市有哪些?
试点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两省五市设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3.碳交易行业有哪些?
目前全国碳市场首批仅纳入了发电行业,但“十四五”期间,八大高耗能行业余下的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电力和航空等或将全部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全球资源市场林业碳汇交易中买方主要为哪些
碳汇和树种
[鲜花]林业碳汇量的购买主体主要有碳汇和树种。 林业碳汇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其中一种碳汇产品,具有温室气体减排需求和意愿的主体可向碳汇林项目实施主体购买,用于冲抵自身碳排放量。 林业碳汇交易的主体包括《京都议定书》各国政府以及世界银行属下的碳基金,卖方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志愿市场里买方主要是国内的企业。 林业碳汇交易第三方主要是碳汇交易的经纪人和计量认证机构。
查看更多
永安:持续深化林改 青山流金淌银
近日,走进 永安市 洪田镇贵湖村,群山连绵起伏,层林泛起碧波。位于箭丰岩的146亩杉木林,地处长深高速沿线一重山,经第三方评估后,永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协会出资685044元,从林农手里对杉木林进行赎买。
这是永安持续深化林改、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的一次探索与实践。“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林改是永安闪亮的名片。通过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我们实现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有效解决了区位林保护与林农利益的矛盾。”永安市林业局局长梅金贵说。
商品林赎买让林农得利、生态得绿。永安市与福建省林科院合作,对被赎买后的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实施近自然改造,在抚育间伐后,林下补值闽楠、鄂西红豆树、红锥等乡土珍贵用材树种。在培育大径材的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分质量,改善提升森林生态和景观功能。
敢为人先,改革蹚新路。永安市这一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新型城镇化18条典型经验之一,并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地方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目前,永安市共筹集赎买资金1.24亿元,完成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4.57万亩,完成林分质量提升改造4290亩。
永安市频出新招持续深化林改。“永安充分发挥中林(三明)、永林股份等国有林业企业优势,大胆创新林票制度,通过采取所有权不变、经营权合作、收益权共享的做法,引导村集体和林业经营大户与国有企业开展合作经营。”梅金贵说。
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1年3月25日,永安市林业局与中国碳汇控股有限公司签约,交易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林业碳汇减排量。碳汇交易,让永安市林业碳汇工作步入实质性阶段。永安市林业局已完成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林业碳汇项目第一、二个监测期55万吨碳汇减排量,以及后两个监测期间产生的碳汇减排量交易。林票加碳票,青山变“金山”。
如何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永安市持续推进金融资金回购天然林试点改革,创新推出“福益贷”金融产品。目前已覆盖3个乡镇、4个试点村,发放贷款160.685万元,回购天然商品林面积2075亩。
永安市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求平衡之道,将党建与深化林改深度融合。永安市林业局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机关第三党支部、国有林场党支部为主体,全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在确保各类迹地及时更新的基础上,实施高质量造林绿化,强化战略性森林资源培育。
一根竹子富了一方百姓。永安市林业局以机关第二党支部为主体,致力推广生态高效经营技术,提高竹山效益,高质量建设竹林丰产示范基地42万亩,平均亩产值超1800元,最高亩产值达到10250元。去年,永安市竹山产值10.5亿元,人均竹山收入7000元。
什么是林业碳汇先行基地
先行基地旨在有效发挥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林产品固碳增汇作用,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林业固碳增汇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
中国林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为满足国民经济对木材的需求,国
家相继建立了135个国有大中型森工企业,林业系统曾经位列国民经济各部门前五
名。建国50多年来,累计生产木材50多亿立方米,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
原始积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林业面向市场,改革传统的单一产
业结构,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机制造快速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和对林地资
源多种利用步伐加快,森林旅游、花卉、木片、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经济林、竹
产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异军突起。2001年,全国木材产量4552万立方米;人造板产
量2111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松香产量37.8万吨,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
位;林业机械产值达100亿元,有的林机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林产品产
量6880万吨,年产值达1320亿元;花卉生产面积369万亩,年销售额达215.8亿元;
森林公园接待游客8565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28.2亿元。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4090.5亿元.基于现状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中国林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
明确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
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
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为总纲,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中心,以科教兴林和依法治
林为手段,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切实抓好六大工程建设,努
力推进中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跨越世界多数
发展中国家都走过的边破坏边治理的漫长历程,直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林业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0.3%,大江大河流域
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
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全国适应入世后的国际竞争要求;到2020年,使森林
覆盖率达到23.4%,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
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
8%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和木材自给自足,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林业经济发
展水平跻身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
业产业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国家对原有的十七个工程项目进行了系统整合,形成
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和长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
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
工程。六大工程覆盖了我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任务超过11亿亩,工程规划总
投资7000多亿元,工程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所罕见。特别是退耕
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其投资超过了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美国罗
斯福工程和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在国内外具有巨大影响.
生态产品典型案例第三批 前言
第一部分总体情况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做法生态产品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能够增进人类福祉的产品和服务,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需品。生态产品根据公益性程度和供给消费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和价值实现路径:
一是公共性生态产品,主要指产权难以明晰,生产、消费和受益关系难以明确的公共物品,如清新空气、宜人气候等,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所提供的就是该类能够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服务全体人民的公共性生态产品林业碳汇审定和核证资质;其价值实现主要采取政府路径,依靠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方式进行“购买”和生态补偿。
二是经营性生态产品,主要指产权明确、能直接进行市场交易的私人物品,如生态农产品、旅游产品等林业碳汇审定和核证资质;其价值实现主要采取市场路径,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直接市场交易实现价值。
三是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主要指具有公共特征,但通过法律或政府规制的管控,能够创造交易需求、开展市场交易的产品,如我国的碳排放权和排污权、德国的生态积分、美国的水质信用等林业碳汇审定和核证资质;主要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路径,政府通过法律或行政管控等方式创造出生态产品的交易需求,市场通过自由交易实现其价值。
与上述分类相对应,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模式主要有四类: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和生态补偿,本批典型案例基本涵盖林业碳汇审定和核证资质了四类模式,具体包括:(一)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
福建省三明市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业碳汇审定和核证资质了林权,探索开展“林票”制度改革,引导林权有序流转、合作经营和规模化管理,破解了林权碎片化问题,提高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整体价值。此外,三明市借助国际核证碳减排、福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等管控规则和自愿减排市场,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产品交易;澳大利亚开发农业土壤碳汇项目并建立了严格的基线采样、碳汇计量和项目运行机制,通过“反向拍卖”规则开展市场交易,这些做法都是将生态系统的固碳服务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产品,有利于实现生态产品的综合效益。德国生态账户是一种政府管控与市场交易相结合的价值实现模式,政府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影响必须得到补偿”,并规定了生态账户及生态积分的评估、登记、使用和交易等规则,形成了由占用者或第三方建立生态账户、获得生态积分并进行交易的市场,其实质是将带有公共品性质、难以进行交易的生态系统服务,转化为可以直接市场交易的生态积分或指标,促进生态价值的实现。在生态价值核算过程中,德国不是采用“货币化”的方式度量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而是采用“指数化”的方式将其转化为生态积分,既避免陷入“算多少、值多少”的误区,又为通过市场力量配置生态产品奠定了基础。
(二)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
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坚持生态立岛,积极推进“蓝色海湾”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海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了海洋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依托丰富的海域海岛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海岛旅游等产业,促进了当地发展和群众增收。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以“生态恢复、治污护湿、造林护林”为主线,在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的基础上,对冯家江实施生态治理,建成以冯家江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绿廊;以统一规划管控和土地储备为抓手,推动片区综合开发,系统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创新产业,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海南省儋州市莲花山推动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四位一体”联动,解决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进社会资本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生态产业化经营
云南省红河州阿者科村依托特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内源式村集体主导”旅游产业,把优质生态产品的综合效益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实现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村民受益的良性循环。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面对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占比高的现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大做优“绿水青山”,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条件和自然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矿泉水、人参、旅游三大绿色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效益提升。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在土地整治、改良盐渍化土壤的基础上,开发了集农业种植、渔业养殖、产品初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工旅”项目,完成了从传统种植到稻、鱼、蟹、鸭立体种养,再到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型,获得了耕地保护、生态改善、产业提质、农民增收等多重效益。
(四)生态补偿
美国马德福农场综合运用多种路径和措施以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对于能够直接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旅游狩猎服务等,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其价值;对于带有公共品特征的清洁水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等,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管控所形成的交易市场,推动了湿地信用、水质信用等多种“指标”交易,显化了生态价值;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美国“土地休耕增强计划”并获得政府补贴,其实质是一种生态补偿措施,农场实施休耕和生态修复,增强了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政府通过补贴的方式“购买”农场生产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了“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利益循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通过与生态保护公益组织合作,探索采用水基金模式进行水源地生态保护及补偿,通过建立水基金信托、基于自然理念开展农业生产、对村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损失进行生态补偿、吸引和发展绿色产业等措施,引导多方参与水源地保护并分享收益,构建了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了青山村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态意识提高、乡村绿色发展等多重目标。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理论认识模糊、工作基础薄弱、实现路径单一、政策创新不够、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住工作重点,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价值实现机制。
一是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理论研究,跟踪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展和实践做法,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体系,明晰生态产品内涵外延、价值来源、理论基础、重大关系等基本问题,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构建技术体系。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和统一确权登记,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和边界,探索研究自然资源调查(“存量”)与生态产品信息普查(“流量”)相衔接的技术方法。按照“可靠指标、成熟方法、有效数据”的原则,综合考虑实用性、连续性和基层可推广性,研究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探索在国家公园等重点区域构建工程化实施的价值核算体系。研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评估技术,评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价值实现程度。
三是丰富实现模式。鼓励搭建“生态银行”等自然资源资产运营管理平台,集中自然资源资产并开展整体运营,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整体价值。积极探索并创新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和生态补偿等价值实现模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激发公众、企业和公益组织参与生态产品生产和价值实现的积极性。
四是创新配套政策。针对不同主体功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地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配套政策。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统筹协调、高效联动的运行机制。创新土地等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政策,依法依规探索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供地政策和多元化供地方式。推动生态修复成本内部化,探索附带生态保护修复条件的供地等土地资产配置方式。
五是推动试点示范。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加强宣传推广。会同相关部门选择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打造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